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作为微生物培养、代谢产物合成及生物反应研究的核心设备,凭借耐腐蚀、易清洁、控温精准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等领域。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决定发酵体系的稳定性与实验重复性,而灭菌流程则是规避杂菌污染、保障实验成功的关键前提。本文将详细梳理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的标准操作流程与核心灭菌方法,为实验人员提供可落地的实操指南。
一、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操作流程
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的操作需遵循“准备-调试-发酵-收尾”的闭环逻辑,核心是精准控制温度、pH、溶氧、搅拌等关键参数,满足微生物生长及代谢需求。
(一)操作前准备:筑牢实验基础
设备检查:逐一核查发酵罐核心组件状态——罐体及密封件无破损、渗漏;搅拌桨转动灵活无卡顿;温度传感器、pH电极、溶氧电极等探头清洁无划痕;进气管、补料管、排气管等管路通畅无堵塞;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部件在校验有效期内。同时检查配套设备(如空压机、冷水机、蠕动泵、灭菌锅)是否正常运行。
物料准备:根据发酵配方精准配制培养基,确保各组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称量准确并充分溶解,避免结块。对易氧化或热敏性组分,需单独配制并采用无菌过滤(0.22μm滤膜)方式后续补加。准备好菌种悬浮液,确保菌种活性达标且浓度符合接种要求。
管路连接与密封:按发酵流程连接各管路——进气管连接无菌空气系统,排气管接入冷凝装置及尾气处理系统,补料管连接无菌补料瓶,取样管配备无菌采样阀。连接后旋紧各接口螺母,确保密封严密(可通过后续压力测试验证),避免发酵过程中漏气或杂菌侵入。
(二)设备调试:精准设定参数
空载调试:接通发酵罐总电源,启动控制系统,依次测试搅拌系统(调整转速至50-100rpm,观察搅拌桨运行平稳性)、温度控制系统(设定37℃,检查加热或制冷模块是否正常启停)、pH控制系统(用标准缓冲液校准pH电极,确保读数误差≤±0.05)、溶氧控制系统(校准溶氧电极,通入空气后观察读数变化是否灵敏)。
培养基装填与参数预设: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通过无菌漏斗注入发酵罐内,装填量控制在罐体有效容积的50%-70%(避免发酵过程中泡沫溢出或溶氧不足)。关闭投料口后,在控制系统中预设核心参数——温度(如细菌37℃、真菌28℃)、搅拌转速(根据菌种需求设定50-300rpm)、通气量(通常为0.5-2vvm,即每体积培养基每小时通入0.5-2体积无菌空气)、pH值(如细菌7.0-7.2、酵母4.5-5.5)及补料策略(补料时间、补料速率)。
(三)发酵运行:动态监控与调控
接种操作: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接种——对接种口进行酒精擦拭消毒,开启接种口后迅速将菌种悬浮液注入罐内,注入后立即旋紧接种口螺母。接种过程需快速且规范,避免空气暴露时间过长引入杂菌。
参数监控与调整:发酵初期每1小时记录一次温度、pH、溶氧、搅拌转速等参数,稳定后可延长至2-4小时记录一次。根据参数变化动态调控:温度偏离设定值时,通过加热或制冷模块调整;pH下降时补加无菌氨水或NaOH溶液,pH上升时补加无菌盐酸或有机酸;溶氧过低时,可提高搅拌转速、增大通气量或通入纯氧;出现大量泡沫时,手动加入无菌消泡剂或启动自动消泡系统。
取样与检测:按实验需求定时取样,取样前对取样阀进行酒精消毒并放掉少量发酵液冲洗管路,再收集样品。样品需及时检测菌体浓度(如OD600测定)、代谢产物含量(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培养基残留组分等,为发酵进程判断及参数调整提供依据。
(四)发酵收尾:规范停机与清理
停机操作:当发酵达到预设终点(如菌体浓度峰值、代谢产物最大产量),先关闭加热/制冷模块、搅拌系统及通气系统,再切断总电源。缓慢打开排气阀卸压,待罐内压力降至常压后,打开出料口收集发酵液。
初步清理:及时倒空罐内残留发酵液,用自来水冲洗罐体内部、搅拌桨及探头表面,去除明显的菌体附着和培养基残留。对管路系统,可通过通入高压自来水冲洗,确保无残留积液。
二、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灭菌流程
杂菌污染是发酵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的灭菌需遵循“全面覆盖、彻底杀灭”原则,核心针对罐体、培养基、管路及附件进行灭菌,常用方法为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特殊场景可配合干热灭菌或化学灭菌。
(一)灭菌前准备:排查与预处理
设备与管路检查:确认发酵罐密封件(如硅胶密封圈)无老化,管路接口无松动;检查灭菌锅水位是否达标,安全阀、排气阀功能正常。对不耐高温的组件(如部分pH电极、溶氧电极),需提前拆除并更换为灭菌专用堵头或采用单独无菌处理。
罐体与管路预处理:用去离子水冲洗罐体及管路,去除残留的洗涤剂或杂质。将培养基注入罐内后,开启搅拌桨搅拌5-10分钟,确保培养基均匀分布,避免局部结块影响灭菌效果。
(二)核心灭菌方法:湿热灭菌操作(常用)
湿热灭菌利用高压蒸汽的高温(121℃)和高湿度杀灭微生物及芽孢,适用于罐体、培养基、管路等耐高温组件,具体流程如下:
密封与进气:关闭发酵罐所有开口(投料口、取样口、出料口),旋紧各接口螺母,确保罐体密封。将发酵罐的排气管、进气管与灭菌锅或专用灭菌蒸汽发生器连接,开启进气阀,缓慢通入蒸汽,排除罐内及管路中的冷空气(冷空气残留会导致局部温度不足,灭菌不彻底)。
升压与保温:待排气管连续排出均匀蒸汽(无冷空气夹杂)后,关闭排气阀,开始升压。当罐内压力升至0.1MPa(表压)时,温度达到121℃,维持该压力和温度30-60分钟(根据培养基成分调整:含淀粉、蛋白质等难灭菌组分时延长至60分钟,普通培养基30分钟即可)。灭菌过程中密切监控压力和温度,若压力下降需及时补通蒸汽。
降压与冷却:灭菌结束后,先缓慢打开排气阀卸压,待压力降至0.02MPa时,打开冷却系统(如冷水机)对罐体进行降温。当罐内温度降至40-50℃(避免温度过高接种导致菌种失活,过低导致培养基凝固)、压力降至常压后,关闭冷却系统,准备接种。
(三)辅助灭菌方式:适配特殊场景
干热灭菌:针对无法采用湿热灭菌的组件(如金属取样勺、无菌操作台内的附件),放入干热灭菌箱中,在160-180℃下灭菌2-3小时,灭菌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备用。
化学灭菌:对不耐高温的管路或表面(如部分塑料管路、传感器探头),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浸泡30分钟,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去除残留酒精,避免化学试剂对菌种产生抑制。
无菌空气系统灭菌:发酵过程中通入的空气需无菌,可通过高温灭菌(将空气加热至121℃维持30分钟)或滤芯过滤(采用0.22μm无菌滤芯)方式处理,确保通入罐内的空气无杂菌。
(四)灭菌后验证与维护
灭菌效果验证:可采用“空白培养法”验证——灭菌后不接种,将发酵罐置于发酵设定温度下培养24-48小时,若培养基无浑浊、无菌体生长,说明灭菌合格;也可采用生物指示剂(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灭菌后培养指示剂,若指示剂不变色则灭菌合格。
组件复位与保存:灭菌合格后,将提前拆除的探头(如pH、溶氧电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安装复位,确保接口密封。未立即使用的发酵罐,需保持罐体干燥,可通入无菌空气吹干内部,关闭所有开口后备用。
三、操作与灭菌关键注意事项
安全优先:灭菌过程中严禁擅自打开罐体或灭菌锅,卸压时需缓慢操作,避免压力骤降导致培养基暴沸;操作搅拌系统时,禁止将手或工具伸入罐内,防止机械损伤。
无菌操作贯穿全程:接种、取样、补料等环节需在无菌操作台内进行,操作人员需规范穿戴无菌服、手套、口罩,避免人为引入杂菌。
设备定期维护:每月检查发酵罐密封件老化情况,及时更换;每3-6个月校准温度传感器、pH电极、溶氧电极及压力表,确保参数检测精准;灭菌后及时清理罐体,避免培养基残留腐蚀不锈钢内壁。
参数记录完整:详细记录操作过程中的温度、pH、溶氧、搅拌转速等参数,以及灭菌的压力、温度、保温时间等信息,为实验重复和问题排查提供依据。
综上,实验室不锈钢发酵罐的操作与灭菌流程需遵循“精准控制、无菌保障”的核心原则。规范的操作流程能确保发酵参数稳定,提升实验重复性;严格的灭菌流程能从源头规避杂菌污染,保障实验成功。通过熟练掌握上述流程及注意事项,可充分发挥发酵罐的实验价值,为微生物研究及生物工程实验提供可靠支撑。